注册公司:临港推进“国际智造”的背景和意义
——专注临港注册公司税收政策解读享受临港新城退税政策,上海临港新城招商网,188-021-11128 翁先生 同微信
临港推进“国际智造”的背景和意义
=============================
发布时间:2021-10-15 21:31
临港再扬帆。这一次的风,是“国际智能制造”。
走过12年的开发历程,这片曾经“潮来汪洋,潮去芦苇”的滩涂,耸立起一道道如画风景。3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城区人流渐渐汇聚,产业区的高端制造正走向世界。从“双特”政策到“聚人气”工程,
临港人正日夜奋斗,把国家战略化为实际行动,。
在昨天举行的市ZF新闻发布会上,
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陈鸣波说:“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意味着
临港将承载起提振
上海先进制造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这对
临港开发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有基础有条件
《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
临港行动方案》和《关于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若干配套政策》的对外公布,是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的实践,也是
临港的职责所在。
临港地区是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6个重点承载区域之一。市委市ZF出台的《
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上海临港业茂企业服务中心提出,
临港地区承担的主要职责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
昨天的市ZF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说,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
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有利于保持
上海在高端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劲支撑。而
临港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代表
上海,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和应用示范基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推进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无疑是
临港地区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政策的三大特点
按照市委市ZF的要求,
临港在2021年7月底启动《行动方案》汇编。期间,广泛征求全市各职能bumen及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和
上海临港业茂企业服务中心建议,多层面、多轮次就
临港地区建设智能制造中心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要举措等进行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结合
临港地区的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研究制定了“24条”行动举措和“10条”配套政策。
这些政策,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针对性更强,对智能制造各领域各环节给予全方位的培育和支持;二是扶持力度更大,充分发挥
临港地区的体制机制优势,扶持强度和宽度创
临港地区产业扶持政策之最;三是支持重点更聚焦,在制定政策时特别突出对智能制造功能平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既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体现市场化推进原则,更是充分发挥了ZF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支撑作用,为智能制造中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新松集团是国内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国际研究院是此次
临港新引入的8个智能制造领域企业(项目)之一。公司副总裁杨跞说,新政的出台,对于新松在
临港布局特种机器人的生产、机器人产业技术研发,以及数字化工厂定制均具有重大意义。
拿出
临港人的勇气
陈鸣波坦言,发展智能制造正当其时,但也任重道远。
临港上海临港业茂企业服务中心提出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制造要素高度集聚,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技术和服务输出的重要创新基地之一。
陈鸣波说,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管委会和
临港地区各开发主体,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从智能制造产业、企业、人才发展的需求出发,想办法、出实策,以战略的眼光、用务实的态度深入谋划、持续推动,要拿出
临港人的勇气、智慧、干劲和能力。
作为
上海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承载基地和战略增长极,市委市ZF对
临港寄予厚望。据上海临港业茂企业服务中心了解,最近,市发改委正牵头研究制订新一轮“双特”政策的2.0版本,为
临港地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启风帆,
临港的明天,值得期待。
——上海临港业茂企业服务中心★★★【临港工商注册服务中心 188-021-11128 翁先生 同微信 0元注册】★★★临港注册公司,上海自贸区公司注册,0元注册+3天快速出证+免费提供地址...
猜您喜欢
0元注册公司:临港房价或步入“三万”时代
注册上海公司:新松在沪新建基地启航,临港机器人…
临港业茂:中国“雄鹰”出祝桥
临港业茂:临港重装备产业区D3路(E8路-F13路)…
注册公司:波音首个海外工厂落户浙江 每…
上海公司注册: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实现长三角区域衔接
注册上海公司:上海临港国家再制造产业园(一期)A…
上海公司注册:国际贸易术语相关作用
0元注册公司: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装备示范中心亮相浦东临港
注册公司:萌动的临港——浦东开发开放2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