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业茂:临港举低碳发展之旗走绿色崛起之路
——专注临港注册公司税收政策解读享受临港新城退税政策,上海临港新城招商网,188-021-11128 翁先生 同微信
临港举低碳发展之旗走绿色崛起之路
=============================
发布时间:2021-03-06 14:30
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陈鸣波
临港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的城市需要健康发展,而健康发展离不开生态低碳。
临港未来将致力于全面创新的软环境打造和“产业、建设、交通、能源”的硬环境建设,举低碳发展之旗、走绿色崛起之路,为
上海和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一个新时期的典范。
目前,
临港是国内唯一一个获得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部委支持的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临港地区依托自贸试验区、毗邻洋山国际枢纽港、临近浦东国际空港的空间区位优势,正大力发展低碳。
未来,
临港将从“硬条件”和“软环境”两方面实现低碳发展。硬条件主要是指产业、建设、交通和能源;软环境则是科技创新和低碳金融。
我们以产业为抓手,推进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临港地区规划面积为65平方公里的装备产业区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力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业务最集中、技术最先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与研发基地。
以建设为基础,建设低碳城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2021年起,主城区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要求区域内按照这一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50%。其次,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在
临港区域内商品住宅新出让项目,落实建筑面积不少于50%的装配式住宅。同时,
临港还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下渗减排、集蓄利用等技术手段,达到雨水综合控制目标,使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在80%。此外,强化绿化碳汇功能开发建设,保障现有森林覆盖率不降低;绿化配置采用固碳性能高且景观效果佳的植物;积极研究和探索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依托
临港地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发挥“蓝色碳汇”的作用。
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实现节能减排。
临港已建成装机容量达13.7兆瓦的“试验风场”,因地制宜开发中小规模分布式和用户侧风力发电项目。在风能之外,太阳能综合利用也是重要的新方向,本区新建厂房100%实施光伏一体化,既有200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实施光伏利用改造。
以创新为动力,驱动低碳转型,形成“一城一带一中心”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一城”是指在海洋高新基地打造一个3.2平方公里的创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东方硅谷”,大力引进功能型研发企业和重点科研项目;“一带”就是在装备产业区核心区域形成一个2.5平方公里创业带,吸引海外高新项目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到
临港创新创业;“一中心”是指在主城区建设一个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使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最好的科技项目都能在这里实现交流增值。
以金融为杠杆,撬动低碳发展。探索新型投资合作方式,在重点合作项目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挖掘“公共政策对话基金”、“公私合营”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合作潜力。大力引进符合
临港实际需求的国际国内各类风险投资,参与
临港地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们将逐步建设完善一批服务园区低碳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科技与市场的对接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
此外,建立健全碳排放基础标准体系、以示范园区建设驱动低碳发展、以产业集聚带动低碳发展。
临港地区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临港计划到2017年实现主城区公共交通零排放。为此,区域内的公交、公务、环卫车辆等将逐步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到2017年,公交100%完成替换,公务、环卫车辆80%完成替换,其他社会车辆力争达到50%。同时,将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加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鼓励私人汽车使用新能源车辆。为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临港还将采取新型的交通运营模式,今后市民开非新能源车辆进入
临港主城区,需换乘新能源公交车和微公交。
——上海临港业茂企业服务中心★★★【临港工商注册服务中心 188-021-11128 翁先生 同微信 0元注册】★★★临港注册公司,上海自贸区公司注册,0元注册+3天快速出证+免费提供地址...
猜您喜欢
上海公司注册:浦东虹桥客运量增长容量趋饱和两大机场改扩建“箭在弦上”
0元注册公司:文汇报文:“制度高地”引来更多活力企业
0元注册公司:原产地签证成自贸区首批可复制政策
注册公司:上海银监局发布试行自贸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通知
0元注册公司:注册香港公司如何贷款融资
注册上海公司:中行启动上海自贸区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
临港业茂:“中国洋山港”成为船籍注册地
注册上海公司:上海智能制造实施意见今起实施nbs…
0元注册公司:世博园后续开发基本架构将建立nbs…
注册上海公司:浦东新区将加快基础设施和交通体系建设优化公交线网资源配置